翼:翅膀;不翼:没有翅膀。
没有翅膀就飞走了。形容消息等流传迅速;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。也作“无翼而飞”。
出处:战国・齐 管仲《管子・戒篇》:“无翼而飞者,声也;无根而固者,情也。”
用法:紧缩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比喻东西不见了或消息传得快。
例子: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不翼而飞了。(郭沫若《革命春秋・创造十年》)
正音:“不”,读作“bù”,不能读作“bú”。
辨析:见“不胫而走”。
歇后语: 1. 气球上天 —— 不翼而飞
2. 火箭上天 —— 不翼而飞
谜语: 1. 丁 (谜底:不翼而飞)
2. 火箭 (谜底:不翼而飞)
3. 人造卫星 (谜底:不翼而飞)
4. 气球上天 (谜底:不翼而飞)
故事: 战国时期,秦昭王派大将军王稽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,17个月没有攻下,士兵庄向王稽进言:“请嘉奖士兵,鼓舞士气,肯定会一举攻陷的。因为好消息会传播很快的。”王稽不听,结果攻城不下被秦王所杀。
“不翼而飞”之“不”,典源作“无”。翼,翅膀。“不翼而飞”指没有翅膀也会飞走。原比喻消息、言论等不待推广便迅速传播。#语本《管子・戒》。后来“不翼而飞”多用于比喻物品无故遗失。△“不胫而走”
[2]复于[3]曰:“无翼而飞者声也,无根而固者情也,无方而富者生也。公亦固情谨声,以严尊生,此谓道之荣。”桓公退,再拜请若此言。
[1]典故或见于《庄子・人间世》、《战国策・秦策三》。
[2]管仲:管夷吾(?∼公元前644),字仲,春秋齐国人。初事公子纠,后事齐桓公为相。通货积财,富国强兵,桓公尊为仲父,为法家之祖。谥敬。亦称为筦子、管仲、管子。
[3]桓公:齐桓公(?∼公元前643),春秋时齐国的国君。姓姜,名小白,襄公弟。周庄王五十一年,以襄公无道,出奔莒,其后襄公被弑,乃归国即君位,任管仲为相,尊周室,攘夷狄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为五霸之首;管仲亡后,怠忽政事,宠幸佞臣,霸业遂衰。在位四十二年,卒谥桓。
■《庄子・人间世》
绝迹易,无行地难。为人使易以伪,为天使难以伪。闻以有翼飞者矣,未闻以无翼飞者也。
■《战国策・秦策三》
今君虽幸于王,不过父子之亲;军吏虽贱,不卑于守闾妪,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。闻“三人成虎,十夫楺椎,众口所移,毋翼而飞。”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。
“不翼而飞”原作“无翼而飞”。据《管子・戒》记载,春秋时,齐国国君齐桓公有年春天打算去东海边出游,再转往南边。消息传出后,有人便说:“桓公这次出游,有如古代贤王出巡。”桓公听了十分不解,便请教大臣管仲这话是什么意思。管仲说:“古代贤王春天出巡是为了体恤民情,视察农事是否顺利,这关乎国家的民生大计,而不是为了游玩。如果为了游玩而劳民伤财,必定会引起民怨,导致灭亡。”桓公听了一直点头称是。管仲又劝谏桓公说,他贵为君王,所说的话传播速度很快,即使没有翅膀也会一下子飞到千里之外,告诫他一定要谨言慎行。后来“不翼而飞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比喻消息、言论等不待推广便迅速传播,后来则多于比喻物品无故遗失。
语义比喻物品无故遗失。
类别用在“遗落失去”的表述上。
①摆在饭桌上的钱,突然不翼而飞。
②咦?我明明将眼镜摆在桌上,怎么会不翼而飞了呢?
③东西一定还在屋内,偌大的体积难道还会不翼而飞?
④当她发现放在保险箱里的钻石不翼而飞,整个人都傻了。
⑤真是奇怪,我才出去一下子,抽屉里的钱包竟不翼而飞了。
⑥今天我一下公共汽车,发现衣袋中的皮夹不翼而飞,就赶紧报警处理。
⑦想不到过了几天,那份不翼而飞的文件,完好如初地又出现在我的桌上。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