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;不推托;不谦让。当:面对着;仁:原指正义的事;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。
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朱熹集注:“当仁,以仁为己任也。”
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状语、定语;指该做就做。
例子: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,这句话仔细想来,在小弟却是当仁不让。(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七回)
正音:“当”,读作“dāng”,不能读作“dàng”;“不”,读作“bù”,不能读作“bú”。
谜语: 不拒绝好事 (谜底:当仁不让)
故事: 春秋时期,孔子主张施行仁政,为人要有仁义,孔子回答学生子张说做到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等五点就做到了仁。没有放肆的心叫恭,心地不狭窄叫宽,没有欺诈的心叫信,没有怠惰之心叫敏,没有苛刻之心叫惠。为人应该当仁不让。
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。语出《论语・卫灵公》。后用“当仁不让”指遇到应该做的事,主动承担起来,而不推让。△“义不容辞”、“责无旁贷”、“义无反顾”
子曰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
“当仁不让”是指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。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・卫灵公》篇,孔子说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大意是说:遇到有关仁义的事,就要赶快去做,即使面对自己的老师,也不必谦让。为什么孔子会如此强调“仁”的重要呢?因为“仁”就是“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”,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的关系;扩大到社会上,就是君臣有礼、朋友有义的关系。“仁”从个人修身做起,最后扩充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。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,就是“大同世界”的达成。所以“当仁”的事情,当然“不必谦让”,反而要争先去做。后来“当仁不让”演变为成语,用来指遇到应该做的事,主动承担起来,而不推让。
语义遇到应该做的事,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辞。
类别用在“积极承担”的表述上。
①为人服务,我们要有当仁不让的精神。
②大家推选他担任会长,他当仁不让地接受了。
③既然大家推举我来当主持人,那我就当仁不让了。
④这种当仁不让的热血青年才应是青少年的偶像。
⑤这个职务你绝对有资格接受,理应当仁不让,你就不要再推辞了。
⑥小李工作积极认真,对于公司业务,他一向是当仁不让,从不推拖。
同义“义无反顾”及“当仁不让”都有对于应做的事积极去做,不推辞的意思。
异义“义无反顾”侧重于毫不退缩;“当仁不让”侧重于主动承担。
义无反顾 | 当仁不让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✅ | ❌ | 为了救亡图存,他不顾自身安全,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这份危险的任务。 |
❌ | ✅ | 小李工作积极认真,对于公司业务,他一向是当仁不让,从不推拖。 |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