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:单独;鸣:叫。
比喻发出声音。一个巴掌拍不响。比喻一个人力量薄弱;难以成事。
出处:韩非《韩非子・功名》:“人主之患在莫之应,故曰:一手独拍,虽疾无声。”
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势力单薄。
例子:为见解珍、解宝是个好汉,有心要救他,史是单丝不线,孤掌难鸣,只报得他一个信。(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四十九回)
正音:“孤”,读作“gū”,不能读作“hú”。
辨形:“孤”,不能写作“狐”;“鸣”,不能写作“名”、“明”。
辨析:“孤掌难鸣”和“孤立无援”;都含有“力量单薄;处境困难”的意思。但“孤掌难鸣”强调“难以成事”;“孤立无援”强调“得不到援助。”
歇后语: 一只巴掌拍不响 —— 孤掌难鸣
谜语: 一只手儿拍不响 (谜底:孤掌难鸣)
一个巴掌难以拍出声响。比喻人孤立无助,不能成事。语本《韩非子・功名》。
夫有材而无势,虽贤不能制不肖。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,下临千仞之谿,材非长也,位高也。桀为天子,能制天下,非贤也,势重也;尧为匹夫,不能正三家,非不肖也,位卑也。千钧得船则浮;锱铢失船则沈,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,有势之与无势也,故短之临高也以位;不肖之制贤也以势。人主者,天下[1]以共载之,故安;众同心以共立之,故尊;人臣守所长,尽所能,故忠。以[2][3]忠臣,则长乐生而功名成,名实相持而成,形影相应而立,故臣主同欲而异使。人主之患,在莫之应,故曰:一手独拍,虽疾无声。人臣之忧,在不得一。故曰:右手画圆,左手画方,不能两成。故曰:至治之国,君若桴,臣若鼓;技若车,事若马。故人有余力,易于应;而技有余巧,便于事。
先秦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《韩非子》,在〈功名〉篇中提到:明君要立功成名必须建立领导的威势以获得天下大众的拥护爱戴,其地位才能安定崇高,而人臣也才能把握所长尽所能为国尽忠。如果能如此,地位尊崇的国君就能掌控忠臣做事,国家必然长治久安,而且君臣的关系名实相符,如影随形,彼此意愿相通,各尽本分。所以说人君最大的忧患在于无人呼应,就好像用一个巴掌鼓掌,怎么样也发不出声音。后来文中的“一手独拍,虽疾无声”,就演变成为“孤掌难鸣”这个成语,比喻人孤立无助,不能成事。
语义比喻人孤立无助,不能成事。
类别用在“势孤力薄”的表述上。
①你就算再能干,若旁边没人协助,也是孤掌难鸣。
②这次我虽已尽心尽力,可惜孤掌难鸣,还是无功而返。
③没有人帮忙掩护,你孤掌难鸣,很难突破对方的封锁。
④此事必须大家群策群力,我有再大本领,终究孤掌难鸣。
⑤队长快速运球进攻,却无人接应,终于孤掌难鸣而失手。
⑥在众口铄金、积非成是的情况下,使他深感孤掌难鸣,无法厘清真相。
⑦虽是孤掌难鸣,他在会议上依然为维护正义而据理力争,令人深感敬佩。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