约:约定;同:相同。
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。
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无尺寸之势,起闾巷,杖棘矜,应时而皆动,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。”
用法:紧缩式;作状语;指行动、动作相同。
例子:中军元帅栾书,不约而同,亦至朝门,正遇胥童引兵到来。(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五十九回)
正音:“约”,读作“yuē”,不能读作“yāo”。
辨析:见“不谋而合”。
彼此并未事先约定,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。语本《史记・卷一一二・平津侯主父列传・主父偃》。△“不谋而合”
及至秦王,蚕食天下,并吞战国,称号曰皇帝,主海内之政,坏诸侯之城,销其兵,铸以为钟虡,示不复用。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,逢明天子,人人自以为更生。向使秦缓其刑罚,薄赋敛,省繇役,贵仁义,贱权利,上笃厚,下智巧,变风易俗,化于海内,则世世必安矣。秦不行是风而(修)[循〕其故俗,为智巧权利者进,笃厚忠信者退;法严政峻,谄谀者众,日闻其美,意广心轶。……行十余年,丁男被甲,丁女转输,苦不聊生,自经于道树,死者相望。及秦皇帝崩,天下大叛。陈胜、吴广举陈,武臣、张耳举赵,项梁举吴,田儋举齐,景驹举郢,周市举魏,韩广举燕,穷山通谷,豪士并起,不可胜载也,然皆非公侯之后,非长官之吏也。无[1],起[2],[3][4],应时而皆动,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,[5],至于[6],时教使然也。秦贵为天子,富有天下,灭世绝祀者,穷兵之祸也,故周失之弱,秦失之彊,不变之患也。
[1]尺寸之势:微弱的势力。
[2]闾巷:街巷。喻指民间。闾,音lǘ
[3]杖:动词。执、持。
[4]棘矜:戟柄。矜,音jīn。
[5]壤长地进:据有的领地愈来愈多。长,音zhǎng。
[6]霸王:霸者与王者。
据《史记・卷一一二・平津侯主父列传・主父偃》载,汉武帝时,朝中两位大臣严安和徐乐上书,文中对秦朝的灭亡有所评论。他们认为秦始皇在取得政权后,不但没有体恤民情,予民休息,反而好大喜功,不断发动战争,造成社会更加不安定,赋税更加的沉重,民不聊生,尸骨遍地。于是在秦始皇死后,天下群雄并起,纷纷领兵抗秦。而这些豪杰之士其实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,非王公贵族之后,没有任何权势,也没有精良武器,这些人之所以“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”,是因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变,叛军的胜利完全是时势所趋。此处“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”,指没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动,没有事先约定就一起会合,后来“不约而同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彼此并未事先约定,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。
语义彼此并未事先约定,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。
类别用在“正好一致”的表述上。
①眼见柜子倒塌,大家不约而同地惊声尖叫。
②突然下起大雨,大家不约而同赶快撑起雨伞。
③眼看火势快要蔓延,大家不约而同地往外逃跑。
④阿里山樱花盛开,大家不约而同地提议上山赏花。
⑤当蜡烛一点著,大家便不约而同地唱起生日快乐歌。
⑥看到心目中的偶像得奖,歌迷们不约而同地大声鼓掌。
⑦这个人有够讨厌,所以看到他当场出糗,大家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。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